不准下一代被糖尿病糾纏!3多1少立即檢視

「唉!怎麼女兒又重了3公斤!」「放暑假,我每天陪她散步半小時,血糖為什麼下不來?」

靜靜聽著媽媽的抱怨,彰基糖尿病中心衛教護理師王惠芳快速翻閱病歷,10歲的小葳(化名)被診斷為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(MODY,Maturity-OnsetDiabetesoftheYoung)。

那陣子,小葳頻上廁所,但媽媽不以為意,認為天氣熱,孩子多喝水,自然多跑廁所。

衛教師王惠芳手上有10個這樣的小病人。他們通常都在學校尿液篩檢被發現的,特徵是體重過重或肥胖,有家族糖尿病史。

他們不愛動,愛看電視、上網、打電動,最愛的食物是炸雞、薯條和可樂。

新興兒童流行病

 

在台灣,糖尿病找上愈來愈多兒童、青少年,該如何及早發現它?

過去,當糖尿病發生在孩童與青少年,常被認為是第1型糖尿病。

第2型糖尿病則被認定是成人的專利,常在40~50歲發病。若在25歲以前發病,則被稱為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(MODY)。

然而,近年來全世界都注意到孩童的第2型糖尿病日益增多。甚至有人預言,糖尿病可能繼小兒麻痺後,成為散布最快、威脅兒童健康最鉅的疾病。

在日本,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在6~15歲青少年族群,以4倍速成長。

美國新診斷的糖尿病童中,第2型佔了8~45%。美國糖尿病學會疾呼,糖尿病在青少年蔓延的速度,已達公衛學「流行」的標準。

台灣也不例外。台大醫院內科醫師莊立民針對1999年6~18歲286萬多個兒童與青少年,進行尿液篩檢與血糖測試的研究,發現343位新診斷的糖尿病,半數是第2型糖尿病。

研究指出,糖尿的發生率在10~12歲的女孩和13~15歲的男孩中急劇上升,代表與青春期開始有關。而且,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罹病。

埋下健康隱憂

 

糖尿病不是單一疾病,接踵而至的併發症,更令人憂心。

加拿大的研究人員,針對51名在17歲以前被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人進行追蹤,等他們到了18~33歲時發現:7人在30歲死亡、3人洗腎、1人失明、1人截去腳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肥胖和糖尿病關係密切。從台大醫院的研究發現,約半數第2型糖尿病兒童是肥胖的。

彰基新陳代謝科主任杜思德指出,看電視會減少運動時間,讓孩子的腰圍愈變愈寬,提高罹病機率。

發表在2001年《內科醫學文獻》期刊的研究發現,和每週看電視時數0~1小時的人相比,看電視時數2~10小時的人,罹病機率增加66%;看電視時數21~40小時,罹病機率提高到2倍;看電視時數超過40小時,罹病機率提高到3倍。

另外,家族病史也決定罹病機率。如果,父母中有1人得第2型糖尿病,子女罹病的機率是15%﹔雙親都得病,子女罹病的機會提高到45%。

但為何有人會提早在青少年發病?科學家發現,可能和某個基因缺損有關。

及早發現,及早治療

 

由於第2型糖尿病的血糖於長時間內慢慢升高,不易察覺症狀。

如果,你的小孩是高危險群(體重過重、有家族病史者),出現症狀,請速求醫。

醫生通常會處方雙胍類口服降血糖藥,服藥一段時間,會視情況停藥。

但是,減重才是根本治療之道。「有的病情輕微,也不見得要吃藥,靠減重就能有效控制血糖,」杜思德醫師說。

他強調,減輕5~10%的體重,就能大幅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機會。

但是,「能做好控制體重的,不到一半,」彰基骨質疏鬆及體重控制中心主任蘇矢立指出。依他的經驗,兒童、青少年減重需要全家配合,一起改變生活習慣,否則要求孩子自己一個人做,容易失敗。

父母以身作則,最能夠影響孩子。衛教師王惠芳舉例,小學五年級的威利(化名)在1年前被診斷為糖尿病合併三酸甘油酯偏高的問題。

身高169公分的他,當時體重破百,糖化血色素8.3%、三酸甘油脂414mg/dl,需要每天早晚吃半顆降血糖藥。

但他現在90公斤,不必服藥,只需每3個月追蹤1次。不單他減重10公斤,糖化血色素降到6.4%,三酸甘油酯也降到185mg/dl。而且,全家也一起甩掉多餘的贅肉。

原本全家三餐都吃外面的,現在媽媽三餐開伙,還為孩子準備便當,請阿嬤中午送到學校。因為,媽媽擔心孩子在學校吃營養午餐,遇上愛吃的食物會多盛。

原本用摩托車接送,現在讓小孩走路上下學。本來晚餐後,全家一起看電視,後來改成全家去運動場快走、打籃球。

如何在變胖的世界,養個健康的孩子,是父母必須做的功課。出現下列症狀,趕快看醫生﹗

 

■「三多一少」

多吃:胃口大開

多喝:常覺得口渴

多尿:常跑廁所,並且尿量多

少體重:不明原因減輕

■除了「三多一少」,還有疲倦、虛弱、四肢無力、易怒、脾氣暴躁、視力減退。

一分鐘醫學教室:什麼是糖尿病?

 

糖尿病是血糖過高的毛病。當身體欠缺胰島素或功能不良時,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,使得血糖濃度升高。

 

第1型糖尿病肇因於身體產生自體抗體,破壞胰臟,讓身體無法製造胰島素。

 

第2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未明,有一說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,讓細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代書09608099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